宫墙之内,灯火通明却透着几分萧索,偌大的宫殿,空旷得仿佛能吞噬一切声响。
万历皇帝朱翊钧,端坐龙椅,龙袍上的金龙在烛光下栩栩如生,可他那张苍老的面容,却满是倦怠与冷漠。
御案上堆满了奏折,尘埃积寸,他连翻看的兴趣都无。
“国本之争……哼,尔等争来争去,又有何用?”万历低声自语,声音沙哑,带着几分自嘲。
身为大明第十三帝,他登基四十余年,亲历隆庆朝的短暂中兴,也见证了大明江山的日渐颓势。
然自国本之争起,他与朝臣针锋相对,心灰意冷,索性闭门不出,三十年不上朝,朝政尽付内阁与司礼监之手。
外朝的文武百官,内廷的宦官太监,皆在权力的漩涡中明争暗斗,而这位九五之尊,却仿佛置身事外,冷眼旁观。
万历四十四年正月,京师虽冷,却掩不住朝野的暗流汹涌。
国本之争的余波未平,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的储位之争,早已将朝堂撕裂为东林党与浙党两大阵营。
东林党人高呼“立长不立幼”,力挺朱常洛;浙党则暗中支持福王,欲谋更大权势。
文官们唇枪舌剑,奏折如雪片飞入宫中,却无人能动摇万历那颗冷硬的心。
“陛下,礼部尚书沈一贯再上奏折,言皇长子当早立储,以安国本!”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低声禀报,躬身立于御案旁。
万历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不耐,挥手道:“搁着!这些书生,整日聒噪,朕的江山,还轮不到他们指手画脚!”王安不敢多言,默默退下,心中却叹:陛下如此,朝政何日能振?紫禁城外,京师街头,茶肆酒楼间,百姓议论纷纷。
“听说了吗?陛下又驳了东林党的奏折,怕是还惦记着福王哩!”
“哼,国本不定,朝堂乱成一锅粥,鞑子在辽东闹得欢,咱们的日子可不好过!”
“嘘,小声点!这话让锦衣卫听去,你还想活命?”市井之言,虽低微,却道尽了大明朝的忧患。
与京师的纸醉金迷相比,辽东却是另一番景象。
辽东边关,风雪肆虐,努尔哈赤的铁骑在建州女真之地纵横驰骋,狼烟滚滚。
这一年,后金政权悄然崛起,宛如一头潜伏的猛虎,伺机噬人。
建州女真首领努尔